臺北市藝文推廣處 臺北市立文獻館 臺北市立國樂團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中山堂
士林官邸正館 大稻埕戲苑 水源劇場 王大閎自宅(原貌重建) 北投溫泉博物館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 台北故事館 台北國際藝術村 市長官邸藝文沙龍 永安藝文館表演36房 西門紅樓 李國鼎故居 林語堂故居 松山文化創意園區 芝山文化生態綠園 牯嶺街小劇場 紀州庵文學森林 剝皮寮歷史街區 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 草山行館 紫藤廬茶館 新北投車站 新芳春茶行 臺北之家 (光點臺北) 臺北市中山堂 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 臺北市藝文推廣處 臺北服飾文化館(西園29服飾創作基地) 臺北書畫院 臺北偶戲館 臺北琴道館 臺北當代藝術館 臺北試演場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撫臺街洋樓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糖廍文化園區 錢穆故居 閻錫山故居 龍山文創基地 舊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北門倉庫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2009臺北詩歌節於98年11月20日至11月29日舉行。以「詩是城市的行道樹」理念,試圖讓人們看見臺北文化的質地。活動包括啟動「樂善好詩」捐一首詩行動,《電光火詩:數位影像詩之夜》是一場為網路詩部落客所舉辦的交流「Party」。還規劃了兩類共3場的戶外活動,包括劉克襄的兩場行動詩學「詩發生現場1-指南宮步道詩歌行」、「詩發生現場2-福州山步道詩歌行」以及「遊園-林園詩話」,感受大自然對詩的創作想像與影響。
另外亦有「經典詩話」-為鄭愁予、楊牧兩位大師之夜,原汁原味呈現2位詩人的創作精華。讓學子近距離接觸外國詩人並與詩作對話的「校園詩學」、「傾聽與傾談─詩與理想生活座談會」系列、「詩的五重奏」系列,從不同的國籍民情、思維角度與形式切入且進行探討,讓詩更顯魅力與深度的價值。「高海拔的聲音-當代原住民詩歌」,邀請到重量級的民歌之父-胡德夫以及莫那能、阿道‧巴辣夫、騰莫言‧基鬧等演唱自己創作的詩或作歌,其中阿道‧巴辣夫和騰莫言‧基鬧,以個人的詩作融入阿美族古調,並以歌劇形態詮釋意函。行之有年的「外勞詩會」,讓這群位臺灣打拼的外籍朋友,藉由詩的創作一解思鄉或表述愛戀等情愫。這正是多元族群共融的臺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