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井倉庫外觀修復展新貌 預計8月底開館試營運 | ||||||||||||
|
||||||||||||
更新日期 107/03/13 | ||||||||||||
「三井倉庫」歷經市府文化局一年多的修復,目前外牆及屋頂已全面整修,並完成外觀清洗作業,於日昨卸除施工及遮雨棚架,嶄露出古樸的面貌。現階段同步在規畫進行中的計畫包括周邊景觀工程,及活化再利用的內裝工程,預計今年八月底開館試營運。
歷史建築「三井倉庫」建於日治時期,當時曾作為存放貨物之用。101年5月7日經公告為歷史建築,臺北市政府104年起為推動西區門戶計畫,並規劃國定古蹟北門周邊廣場改造及進行忠孝西路路型調整,而提出「三井倉庫」遷移保存計畫,經臺北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同意後,著手進行遷移工程,且考量未來挪回原址之可能性,併同於該歷史建築建物本體規劃增設隔震措施。 三井倉庫因長期閒置,在市府文化局接手前屋頂及樓板皆已腐壞塌陷,屋瓦殘破、佚失,屋架毀損,斷裂。異地重組工程原擬採大塊切割移置組合方式辦理,惟因建築物年代久遠,磚材間灰漿老化黏結力不足致影響結構安全,故經文資委員審查後決議採逐磚拆卸重砌方式辦理。
三井倉庫修復工程外牆全數以清污處理後之舊磚料回砌,內側不足的部分則補新磚。解體後留存的舊木料情況多屬不佳,扣除原損壞佚失的木料,約有四分之一的舊木料經整料除蟲後沿用。解構時採切割保存之原山牆面因灰漿老化黏結力堪憂,依文資法24條,以舊工法仿製山牆,以確保結構安全無虞;原山牆則以原貌保存於1樓,作為未來展示重點,擔負教育功能。整個修復案不論書圖審查、整料、修復過程中亦多次邀集文資委員現場勘查督導。 此外,為保留三井倉庫未來遷回原址之可能,及避免受到車輛行駛之振動及地震影響,故重組基礎工程特別增設隔震系統,並確保三井倉庫建築物安全無虞。整個修復工程經費(含隔震)約新臺幣7千萬元。
目前同步在規畫進行中的計畫包括周邊景觀工程,及活化再利用的內裝工程。周邊景觀工程部分,會將人行道與北門廣場周遭重要景點進行串連,並於人行空間新植樹木,塑造更為舒適的行走空間,另透過街廓歷史紋理之重現,方便民眾到訪三井倉庫時,更能了解三井倉庫的變遷與蛻變,工程經費預算約846萬元。 有鑑於三井倉庫位於整體西區門戶的核心地帶,未來活化再利用會將其打造成為西區門戶資訊及物流的服務基地,扮演述說西區周邊歷史發展與空間演變,並能串連周邊文化資產的前導資訊站,塑造出臺北文化路徑,共同講述臺北城內、城外故事的「記憶倉庫」及「info house」。再利用工程經費預算約1,615萬元。 蛻變後的三井倉庫,一樓為公共服務、旅客諮詢中心文化資產前導資訊站(info house),及附屬服務功能空間(如書店等);二樓則規劃有「記憶倉庫」及多功能藝文空間,未來會有許多文化展演、交流講座等活動在此發生,預定於八月底開館試營運。
|
||||||||||||